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妇幼保健馆 > 健康保健健康保健
宝宝「秋日咳」 妈妈心好累!
发布日期:时间: 2019-09-02 09:28:08 浏览次数:15622 信息来源: 翔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
有一种咳嗽叫「入秋咳」
宝宝白天咳几下晚上咳不停
断断续续个把月
妈妈心好累
辩证治咳喘
中医讲“辨证施治”,咳嗽的证不同则治法不同,秋冬季多发的咳嗽多为以下四种。
风寒咳嗽
一般风寒咳嗽频繁,清涕,白色或稍微带点黄,舌无苔或薄白苔,鼻塞声重。喷嚏,流清涕,恶寒,不发热或发热不甚,无汗,周身酸痛,咳嗽痰白质稀,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此类型咳嗽在秋冬寒冷季节最为常见。
肺脾气虚
肺脾气虚出现的是咳嗽无力,痰白清稀,汗多,面色发黄,舌淡,舌边可见齿痕,食欲低,大便稀薄。此类型咳嗽常为久咳,患儿平素容易感冒,活动后汗多,甚至有时会伴有气短,食欲较差。
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寒袭肺证
风寒袭肺证,症见咳嗽频作,痰稀色白易咯,鼻塞,喷嚏,流清涕,恶寒,发热,无汗,咽痒声重,口不渴,头痛,全身酸痛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浮紧或指纹浮红。
小儿支气管寒性哮喘
寒性哮喘,症见气喘、喉间哮鸣,咳嗽,胸闷,痰液清稀色白、泡沫多,喷嚏,鼻塞,流清涕,面色淡白,唇青,行寒肢凉,无汗,口不渴,小便清长,大便溏薄。
宝宝「入秋咳」 快快用香麻!
穴位靶向治疗,直达病灶,宣肺平喘、化痰止咳。
麻黄、芥子、丁香、细辛、矮地茶、生姜,六味经典组方,
麻黄性温,发汗散寒、宣肺平喘、利水消肿;
芥子性温,温肺豁痰利气,散结通络止痛;
丁香性温,温中降逆、散寒止痛、温肾助阳;
细辛祛风散寒,通窍止痛,温肺化饮;
矮地茶化痰止咳,利湿,活血;
生姜散寒、止呕、止咳。
4*4规格转为宝宝设计
基于儿童背部面积小,临床需要贴多个穴位,既要保证完整覆盖穴位,又要避免影响临床疗效,同时按照香麻寒喘贴质量标准要求,含膏量在每100cm²不低于1.7g,盐酸麻黄碱含量每100cm²不低于2.5mg,通过试验4cm×4cm的规格是最佳贴敷面积。综上考虑,香麻寒喘贴采用4cm×4cm规格,即保证了疗效,又避免刺激患儿皮肤。
用药建议
1、风寒感冒:大椎穴、风门穴;(3贴)(联合用药治疗时间2-3天,非联合用药治疗时间4-6天)
2、风寒咳嗽:大椎穴、风门穴、天突穴、肺腧穴(6贴)(联合用药治疗时间3-4天,非联合用药治疗时间5-7天)
3、肺炎喘嗽:大椎、风门、肺俞、膏肓(7贴),治疗时间缩短2-3天
寒喘哮喘:大椎、风门、肺俞、膏肓、膻中、定喘、天突(11贴)治疗时间缩短2-3天
穴位简易识别办法
一、大椎穴: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(低头后边凸起最高的那个椎骨下面)
二、定喘穴:大椎穴左右旁开0.5寸(患者大拇指关节宽度一半),左右双穴。
三、风门穴:第七颈椎棘突(低头后边凸起最高的那个椎)向下一个椎骨凹陷处(第一和第二胸椎之间)左右各1.5寸(患者食指+中指的宽度)的两个位置处。左右双穴。
四、肺俞穴:左右双穴,第七颈椎棘突下(大椎骨),向下数到第三胸椎骨下,再往左或右1.5寸位置(2横指)。
五、膏肓穴:左右双穴,第七颈椎棘突下(大椎骨),向下数第四胸椎棘突下,左右四指宽处(或左右旁开三寸),肩胛骨内侧。(患者四指宽度)
六、膻中穴:胸部,两乳连线中点,
七、天突穴:颈部,前正中线上,胸口上窝中央